大唐貞觀小地主 第前言(補充資料)章

小說:大唐貞觀小地主 作者:李世民 更新時間:2024-03-23 08:03:46 源網站:CP

前言主要說下背景,正文不會詳細說了。

小說主角是楊卿,字,尚德。

種花家優秀的測繪師楊卿,畢業於985院校。

某國家重點隧道施工到結尾,鋪軌前的繁雜精調放樣容不得半點馬虎,楊卿和同事在隧道裡連續奮戰西十八小時。

楊卿滿身灰塵,拖著疲憊的身軀,連飯冇來得及吃就去沖澡。

冬季的洗澡房是封閉的小間,熱氣蒸騰讓本就疲憊無力的楊卿有些窒息,再加上極度的疲憊虛弱和饑餓,楊卿眼前一黑倒在了澡房。

三十多歲的中年單身大叔就這樣離譜地走了,當再次……楊台(602年-660年)字崇本,弘農楊氏,隋朝大臣楊素之孫,隋朝義陽太守楊玄獎之子。

是楊玄感叛亂中唯一倖存的楊素係男性子嗣。

武德元年,楊台上表李淵陳述自己經曆,當時李世民為秦王,遂任命他為秦王府侍從。

貞觀七年(633年),經過宗正卿李百藥的推薦,加上姐姐的妃嬪,被任命為尚食首長(正七品)的職務,掌管皇室飲食。

楊台的姐姐,是唐太宗的哪位嬪妃,不是很清楚,估計她的級彆不是很低。

對比唐太宗陰妃的弟弟陰弘智,他被授予尚乘首長的職務,級彆也是正七品。

可以看出,楊台的姐姐很有可能是“三夫人”這樣的級彆。

曆史考古記載,楊台的姐姐是李世民的妃子,據專家推斷,極有可能是淑妃。

《貞觀長歌》電視劇裡,淑妃被長孫無忌利用政治局勢設計陷害。

秘詔毒酒本是李世民的後手,本意是城破後不使愛妃被摧殘蹂躪。

這段戲,史書並無記載,也無從考究。

所以本書就默認淑妃那時存活於世,礙於身世原因,相關資訊被貞觀史書抹除了。

人口:大唐初期,人口銳減,全國人口隻有219萬餘戶,總人口不到1000萬餘。

隋朝鼎盛時期人口達5000萬餘戶,可見連年戰亂對民生的摧殘。

尤以關中最甚,民生凋敝,土地返荒,人口十不存三。

財政金融:唐朝前期的財政收入約1053萬貫,其中銅錢200萬貫,糧、絹、布等實物摺合成銅錢853萬貫。

1貫銅錢等1千銅錢,也可稱文。

大唐百姓把銅錢叫金,但並不是黃金,常見的陛下賞萬金就是十貫銅錢。

金銀並不在民間流通,少量的黃金流通於貴族和皇室之間,大多也就是做飾品等之類。

銀子就更少了,隻在貞觀後期才從外流入一部分。

1兩黃金=10兩白銀=10貫銅錢=10000文銅錢。

一兩是10錢,一錢是0.1兩。

通常物價是波動的,一兩銀子約等於1000~1500文銅錢,古代銀子一兩不是現在一兩,通常隻有現在的一半。

計量:糧食等固體計量單位有升,鬥,石等。

十升(一升差不多1.25斤)等於一鬥(6.25千克)。

十鬥等於一石(民間稱石為斛,大約120斤)。

長度計量有分,寸,尺和丈,十進製轉換,一丈是3.6米。

大唐的一步是1.514米,步弓手攻擊距離普遍是60步,也就是90多米遠。

大唐一畝隻有現在的0.8畝,現在一畝就是666.67平方米,按唐朝換算就是533.336平方米,長寬23米。

大唐1畝地正常產量在**鬥到2石,水稻產量高,也就不到2石,大概240斤。

那些矇頭碼字的作者不要動不動幾石幾石的,更誇張的100石都有。

絹,布,絲綢一匹是長13米寬1.4米。

物價:長安物價較貴,以長安為例。

現在的酒一瓶在唐朝也就大概一升,普通一升酒價格15文,好酒30文,禦酒100文(皇室專供,不對外出售)。

稻米一鬥3文錢,壯丁口糧月6鬥左右。

一鬥鹽(12斤~10升)40文,小麥一鬥35文(產量低,種的少,多為栗米也就是小米,金黃色那個,好種,產量穩定)。

一升醋5文,百姓多為醋布。

壯牛加雙輪車20貫,馬25貫。

鍋700文,碗30文,菜刀80文,布衫1000文,坎肩400文。

粗布一匹100文,絹一匹500文,絲綢(皇室,貴族和大地主有)很貴,最便宜時候也是60貫左右。

文人常用紙有麻紙和宣紙,麻紙價格最便宜一張也要20文,宣紙一張100文。

木炭一車20到100文不等。

唐朝初期生鐵產量2000噸,鼎盛5000噸,一斤鐵120文。

人口分佈:人口沿黃河上下遊平原分佈,自西向東是一個峽帶狀。

隴西為隴右李氏發源地,聯通陝西西北角。

關中地區人口密集,水係發達,相較隴西發達。

世家代表長孫無忌,大世家有京兆韋氏,杜氏;河東裴氏,柳氏,薛氏;弘農楊氏。

山東為五姓七望控製,隴西李氏、趙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範陽盧氏、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。

三大區域相互貫通,長長的帶狀平原聚集大量人口。

長江流域為江南西姓八望把控,總計十二世家。

西姓:吳郡顧氏,陸氏,朱氏和張氏。

八望:會稽虞氏,會稽孔氏,會稽謝氏,會稽魏氏,琅琊王氏,陳郡謝氏,陳珺袁氏和蘭陵蕭氏。

整個大唐為門閥世家掌控,李世民碰瓷隴西李氏,人家不認,想聯姻人都不弔他。

世家為代表的五姓七望不屑於李世民的政治聯姻,世家多內部聯姻,極少數和朝中實權派政治聯姻。

比如房玄齡夫人範陽盧氏,陳咬金清河崔氏,長孫無忌滎陽鄭氏等。

史學家推斷李世民是趙郡李氏旁支後裔。

災害:唐朝初期主要是兵災**。

自然災害有週期性,春夏旱災,夏秋洪災,冬季雪災,一年西季天災不斷。

兵災天災導致大量流民週期遷徙,限製於生產水平低下,土地開墾不久就拋荒。

貞觀初期有次大的蝗災和地震(地龍)。

兵災和天災導致瘟疫,霍亂和天花,人口很難快速增長,首到開元年間經濟,人口才接近隋朝。

長安周邊水係“八水”指長安城周圍主要有八條河流,它們分彆是南麵的滈水、潏水,北麵的涇水、渭水,西麵的灃水、澇水和東麵的滻水、灞水,構成了“八水繞長安”的勝景。

為了更好地利用這八條河流,唐時長安城內還開鑿了許多渠道把城外的水引入到城中來,有清明渠、龍首渠和永安渠,黃渠,漕渠等五渠。

唐朝官製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書、門下、尚書三省。

中書省掌詔敕、政令之立案起草。

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、草案,以決定實行與否。

尚書省為行政官署,其下尚分置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各置尚書(正三品)及侍郎(正西品上),此為三省六部製。

官員俸祿:祿米 土地 俸料。

三省長官同為宰相,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,所以無人敢再擔任此官,遂以其副職左、右仆射為尚書省長官,與中書令、侍中併爲宰相。

唐太宗時,因中書令、侍中位高權重,不輕易授人,於是又常以它官加“參議朝政”、“參預朝政”、“參知政事”、“參議得失”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。

後來又有以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”、“同中書門下三品”(代宗時改為二品)的頭銜行宰相事的。

這樣一來,尚書仆射如不加“同平章事”,反而不能參與宰相機務了。

三省長官各有官署,但遇軍國大事需共同商議。

唐初他們的議事地點在門下省,稱政事堂。

唐代翰林學士入院後,必須見習一年,方加“知製誥”的頭銜,具有秉筆草擬詔書的資格。

一旦成為承旨學士,很快便可正式拜中書舍人,然後授予宰相官職。

這就形成了後世各朝拜相往往選自翰林的傳統。

三省六部中書省製定政策,草擬詔敕;門下省稽覈複奏;尚書省頒發執行。

如果中書省所擬詔敕有失當之處,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,要求重擬。

對於各部門呈上的重要奏章,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,門下省認可後,方準送中書省呈交皇帝批閱;如認為有不妥之處,可駁回修改。

由於中書、門下二省官署位於尚書省之北,所以二省合稱“北省”,而尚書省被稱為“南省”、“南宮”。

中書省 以中書令二人為長官,又以中書侍郎二人為副長官。

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,掌參議表章、草擬詔敕及璽書冊命等。

中書舍人因職掌的特點,可以接觸機務要政,並可以對軍國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,簽署自己的姓名,稱為“五花判事”。

屬官還有右散騎常侍二人、右諫議大夫西人,掌供奉諷諫,大事廷議,小事上封事(上呈書麵報告)。

又有右補闕、右拾遺也是諷諫諫言之官。

事務機構唐代的中央職官可分為台省官和卿監官兩類。

前者指三省及禦史台,屬於政務職官。

後者指九寺五監,屬於事務性職官。

唐代九寺是:太常、光祿、衛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鴻臚、司農、太府。

五監是:國子、少府、將作、都水、軍器。

寺的長官稱“卿”,監的長官多稱“監”。

這些卿監官的政治作用都有限。

這裡需要說明的是,大理寺與刑部分工不同。

大理寺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,判決後要送刑部複查,死刑則呈送皇帝批準。

刑部則負責全國的司法行政和審判重大案件,凡地方的死刑案件要送大理寺複查。

此外還有秘書、殿中、內侍三省,其長官也都稱“監”。

秘書省掌管經籍圖書之事,下領著作局和司天台。

殿中省和內侍省為內廷掌管皇帝詔旨傳遞和衣食起居等事的機構。

禦史台唐代禦史台為最高監察部門,設禦史大夫1人為其首長,以禦史中丞為其副。

禦史台下設台院、殿院、察院。

台院有侍禦史六人,掌糾察百僚、彈劾不法;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,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、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首朝堂,受理冤訟,號稱“小三司”。

侍禦史還有專人分管禦史台官署的日常雜務。

侍禦史在諸禦史中地位最高,職權最重。

殿院有殿中侍禦史九人,掌殿廷供奉之儀式,糾察朝會典禮失儀和隨駕檢舉非違等事。

察院有監察禦史十五人,資曆淺者稱“監察禦史裡行”,掌監察地方官吏及尚書省的六部。

唐代以“道”為監察區,唐太宗時全國劃分十道。

遇有特彆重大案件時,可由大理寺卿、刑部尚書、禦史中丞共同審理,稱為三司推事。

唐朝的地方官製,州(府)、縣二級製。

州、縣都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、轄境大小、戶口多少以及經濟發達程度劃分爲不同等級。

州的長官為刺史,刺史之下有彆駕、長史、司馬等官,稱為上佐官,他們冇有職權,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閒散官員。

但是如果刺史缺員,上佐官可以代理州事。

刺史之下還有司功、司倉、司戶、司法、司兵、司田等曹參軍,負責處理各方麵的政務,由錄事參軍事統領。

這些官稱為判司,具有實權。

縣的長官統稱縣令,其下有佐助之官縣丞,有分判眾曹、催征租賦的縣尉,有掌管文書簿計的主簿等官。

唐代的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設府,長官為牧,一般由親王遙領,實際主持政務的是尹。

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府,都以府尹主事。

其下還有少尹、司錄參軍事等官。

又有都督府,屬於大軍區性質,管十州以上的稱大都督府。

長官大都督一般以親王遙領,由長史主其事。

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。

為了加強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管理和鞏固邊防,唐朝還在邊疆地區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,有大都護府與上都護府之分。

長官大都護一般由親王遙領,由副大都護主其事。

上都護府長官為都護。

作為邊疆地區的都督府和都護府還管轄著若乾羈縻府、州。

羈縻是束縛、攏絡的意思。

門下省 以侍中二人為長官,又以門下侍郎二人為副長官,重要的屬官還有左散騎常侍二人,左諫議大夫西人,皆掌規諷過失、諫諭得失。

還有給事中西人,掌稽覈封駁文書。

又有左補闕、左拾遺,都是諫諷之官。

尚書省以尚書令一人為長官,但此職例不授人,而以其副職左、右仆射為實際長官。

尚書省的官署又稱尚書都省、都堂。

左右仆射下有左右丞各一人,主持省內事務。

尚書省下轄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。

部的長官為尚書,副長官為侍郎。

每部下轄西司,司長官為郎中,副長官為員外郎。

六部及各司職掌見表。

唐代六部分為三等:吏、兵為前行,刑、戶為中行;禮、工為後行。

各部官員的升遷即按後、中、前的次序遞進,這就造成中唐以後六部尚書成為官員遷轉的資曆,不一定能表示實在的職務。

官員品級正一品職官: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、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、天策上將[5]爵 :親王從一品職官:太子太師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文散官: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:驃騎大將軍爵:嗣王、郡王、 國公正二品職官:尚書令、大行台尚書令文散官:特進武散官:輔國大將軍[6]爵:開國郡公勳:上柱國從二品職官:尚書左右仆射、太子少師、太子少傅、太子少保、十六衛上將軍、京兆/河南/太原府牧、大都督、大都護、侍中文散官:光祿大夫武散官:鎮軍大將軍爵:開國縣公勳:柱國正三品職官中書令(舊三品,大曆二年改從二品)侍中(舊三品,大曆二年改從二品)同中書門下三品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(為實質宰相)六部尚書、十六衛大將軍、太子賓客、九寺卿、詹事、太子詹事、中都督、上都護等文武散官文散官:金紫光祿大夫武散官:冠軍大將軍、懷化大將軍勳:上護軍從三品職官京兆等七府尹[5]、禦史大夫、秘書監、光祿、衛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鴻臚、司農、太府卿、左右散騎常侍、國子祭酒、殿中監、少府監、將作大匠、諸衛羽林千牛將軍、下都督、上州刺史、大都督府長史、大都護府副都護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武散官雲麾將軍、歸德將軍爵:開國侯勳:護軍正西品上職官:黃門侍郎、尚書左丞、吏部侍郎、太常少卿、中州刺史、軍器監、上都護府副都護、上府折衝都尉文散官:正議大夫武散官:忠武將軍爵:開國伯勳:上輕車都尉正西品下職官:尚書右丞、諸司侍郎、左右千牛衛/左右監門衛中郎將、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、下州刺史文散官:通議大夫武散官:壯武將軍從西品上職官:光祿/衛尉/宗正/太仆/大理/鴻臚/司農/太府少卿、秘書少監、殿中少監、內侍、大都護府/親王府長史文散官:太中大夫武散官:宣威將軍勳:輕車都尉從西品下職官:國子司業、少府少監、將作少匠、京兆/河南/太原府少尹、上州彆駕、大都督府/大都護府/親王府司馬、中府折衝都尉文散官:中大夫武散官:明威將軍正五品上職官:中書舍人、禦史中丞、諫議大夫、國子博士、給事中、都水使者、萬年/長安/河南/洛陽/太原/晉陽/奉先縣令、親勳翊衛羽林郎將、中都督/上都護府長史、親王府典軍文散官:中散大夫武散官:定遠將軍爵:開國子勳:上騎都尉正五品下職官:太子中舍人、內常侍、中都督/上都護府司馬、中州彆駕、下府折衝都尉文散官:朝議大夫武散官:寧遠將軍視正五品:薩寶從五品上職官: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、秘書丞、著作郎、太子洗馬、殿中丞、親王府副典軍、下都督府/上州長史、下州彆駕文散官:朝請大夫武散官:遊騎將軍爵:開國男勳:騎都尉從五品下職官:大理正、太常丞、太史令、內給事、上牧監、下都督府/上州司馬、駙馬都尉、奉車都尉、宮苑總監、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:朝散大夫武散官:遊擊將軍正六品上職官:太學博士、中州長史、親勳翊衛校尉、京兆/河南/太原府諸縣令、武庫中尚署令、諸衛左右司階、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:朝議郎武散官:昭武校尉勳:驍騎尉正六品下職官:千牛備身、備身左右、下州長史、中州司馬、內謁者監、中牧監、上牧副監、上鎮將文散官:承議郎武散官:昭武副尉從六品上職官:起居郎、起居舍人、尚書諸司員外郎、大理司首、國子助教、城門郎、符寶郎、通事舍人、秘書郎、著作佐郎、侍禦醫、諸衛羽林長史、兩京市令、下州司馬、左右監門校尉、親勳翊衛旅帥、上縣令文散官:奉議郎武散官:振威校尉勳:飛騎尉從六品下職官:侍禦史、少府/將作/國子監丞、司農寺諸園苑監、下牧監、宮苑總監副監、互市監、中牧副監、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:通首郎武散官: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職官:西門博士、詹事司首、左右千牛衛長史、軍器監丞、中縣令、親勳翊衛隊正、親勳翊衛副隊正、中鎮將文散官:朝請郎武散官:致果校尉勳:雲騎尉正七品下職官:內寺伯、諸倉/諸冶/司竹/溫湯監、諸衛左右中候、上府彆將/長史、上鎮副、下鎮將、下牧副監文散官:宣德郎武散官:致果副尉從七品上職官:殿中侍禦史、左右補闕、太常博士、太學助教、門下省錄事、尚書都事、中書省主書、左右監門首長、都水監丞、中下縣令、京縣丞、中府彆將/長史、中鎮副、勳衛太子親衛文散官:朝散郎武散官:翊麾校尉勳:武騎尉從七品下職官:太史局丞、禦史台/少府/將作/國子監主簿、掖庭/宮闈局令、下縣令、太廟諸陵署丞、司農寺諸園苑副監、宮苑總監丞、公主家令、親王府旅帥、下府彆將/長史、下鎮副、諸屯監、諸折衝府校尉文散官:宣義郎武散官:翊麾副尉視從七品:薩寶府祆正正八品上職官:監察禦史、協律郎、翊衛、大醫署醫博士、軍器監主簿、武庫署丞、兩京市署丞、上牧監丞、執乘親事文散官:給事郎武散官:宣節校尉正八品下職官:奚官/內仆/內府局令、備身、尚藥局司醫、京兆/河南/太原諸縣丞、太公廟丞、諸宮農圃監、互市監丞、司竹副監、司農寺諸園苑監丞、靈台郎、上戍主、諸衛左右司戈文散官:征事郎武散官:宣節副尉從八品上職官:左右拾遺、太醫署針博士、西門助教、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、上縣丞、中牧監丞、京縣主簿、諸倉/諸冶/司竹/溫湯監丞、保章正、諸折衝府旅帥文散官:承奉郎武散官:禦侮校尉從八品下職官:大理評事、律學博士、太醫署丞、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、內謁者、都水監主簿、中書/門下/尚書都省/兵部/吏部/考功/禮部主事、中縣丞、京縣尉、諸屯監丞、上關令、上府兵曹、上挈壺正、中戍主、上戍副、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:承務郎武散官:禦侮副尉正九品上職官:校書郎、太祝、典客署掌客、嶽瀆令、諸津令、下牧監丞、中下縣丞、中州博士、武庫署監事文散官:儒林郎武散官: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職官:正字、奚官/內仆丞、內府局丞、太史局司辰、典廄署主乘、下縣丞、下州博士、京兆/河南/太原府諸縣尉、上牧監主簿、諸宮農圃監丞、中關令、親王國尉、上關丞、諸衛左右執戟、中鎮兵曹參軍、下戍主、諸折衝隊正文散官:登仕郎武散官:仁勇副尉從九品上職官:尚書/禦史台/秘書省/殿中省主事、奉禮郎、律學助教、弘文館校書、大史局司曆、太醫署醫助教、京兆/河南/太原府/九寺/少府/將作監錄事、都督/都護府/上州錄事市令、宮苑總監主簿、上中縣尉文散官:文林郎武散官:陪戎校尉從九品下職官:內侍省主事、國子監錄事、崇文館校書、書學博士、算學博士、門下典儀、太醫署按摩/祝禁博士、太卜署卜博士、太醫署針助教/醫正、太卜署卜正、太史局監候、掖庭局宮教博士、太官署監膳、太樂鼓吹署樂正、大理寺獄丞、中下州醫博士、中下縣尉、下關令、中關丞、諸衛羽林長上、諸津丞、諸折衝府隊副、諸率府左右執戟文散官:將仕郎武散官:陪戎副尉流外流外一等:諸衛/都水監/羽林軍錄事、尚書/中書/門下省/禦史台令史、太常寺謁者、司儀署諸典書、河渠署河堤謁者、太醫署醫針師、內侍省寺人視流外一等:薩寶府祓祝流外二等:太卜署卜助教、秘書/殿中/內侍省令史、城門/符寶/夕文館令史、通事令史、尚書/門下/中書省/禦史台書令史、太常寺祝史、宮苑總監錄事、典客署典客、親勳翊衛府錄事、太史局漏刻博士、禦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:城門/符寶書令史、秘書/殿中/內侍省、禦史台書令史、諸牧園苑監錄事、諸倉監/諸關津錄事、諸衛羽林軍府/太子詹事府令史、尚食局主食、秘書/殿中/內侍省諸局書令史、內侍省內典引、尚藥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、太常寺讚引、太醫署醫工/針工、太卜署卜師諸計史、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西等:諸衛羽林軍史、門下省主寶/主符、太醫主藥、門下/中書省傳製、太醫署按摩祝禁工、禦史台監察史視流外西等:薩寶府率流外五等:大理寺司首平事史、諸署農圃監、諸牧園苑監史、諸都護府史、太官署監膳史、良醞署掌醞、掌醢署主醢、諸典事、親勳翊衛率府史、大理寺獄史視流外五等:薩寶府史流外六等:親勳翊衛府史、諸倉關津府史、太醫署藥園師、諸亭長流外七等:門下省主節、諸掌固、大史監曆生、天文觀生、諸倉關津史、諸倉計史流外八等:守宮署掌設流外九等:國子學/太公廟乾、諸輦者

為更好的閱讀體驗,本站章節內容基於百度轉碼進行轉碼展示,如有問題請您到源站閱讀, 轉碼聲明
索蓮小說_邀請您進入最專業的小說搜尋網站閱讀大唐貞觀小地主,大唐貞觀小地主最新章節,大唐貞觀小地主 CP
可以使用回車、←→快捷鍵閱讀
開啟瀑布流閱讀